你知道吗,地球和月亮之间的距离足够塞下太阳系所有其他行星!
这再一次提醒了我们,空间是多么的空旷广袤。
图片来自Christian的网站。
“We Need Us”是由艺术家Julie Freeman所创立的一个在线艺术作品,使用来自公众科学平台Zooniverse的数据,将全球志愿者在Zooniverse上的活动转变为跳动的色块和音符。用Zooniverse数据做科学研究的不少,但是创作艺术作品尚属首次。用于构建作品的相关的代码可在Github上找到。
十年后的太阳系探索会是什么样?NASA正邀请大家写下对今日及未来十年太阳系探索的想法,被选中的想法将被装入一个时间囊并搭载到OSIRIS-REx小行星探测器上。
OSIRIS-REx是NASA新边疆计划(New Frontiers Program)的第三个中选项目,预计于2016年发射,2019年抵达小行星Bennu并进行采样,2023年携带样本返回地球。届时NASA将打开时间囊,看看哪些预言说中了!
最近,欧空局的罗塞塔探测器终于成功抵达了67P/楚留莫夫-格拉希门克彗星,并拍摄了大量的彗星细节照片。今天在推特上看到一张有趣的图,作者把67P彗星搁在了地上,和城市地景作比较。这个图的比例可能并不完全准确,不过作为一个大致的概念很不错!
ISEE-3是一颗1978年发射的用于研究太阳的卫星,它是第一个被置于日地第一拉格朗日点L1的人造卫星。其后又成为首个访问彗星的航天器,成功穿越了21P/贾可比尼-秦诺彗星的彗尾。自1997年起,ISEE-3被弃用,NASA停止了和它的通信。而今,一个小组希望能重新启用这个“古董”来做一些公众科学项目!
从89年升空的COBE,到01年升空的WMAP,到09年升空的Planck,过去的25年间,这三代针对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空间探测器深刻地改变了我们对宇宙的认识。这期间的技术进展有多大?新科学家网站上的这组图片用世界地图作为类比,展示了这三代探测器在分辨率上的差别!
原图来自NewScientist。
球状星团有着很高的恒星密度,在很小的区域里集中了成千上万的恒星。如果我们的太阳系位于球状星团内,那夜空看起来会是怎样的?天文学家William Harris和Jeremy Webb模拟了在位于球状星团47 Tucanae中的一颗行星上所看到的夜空景象!估计那儿的夜空会有上万颗一等以上的亮星,作为比较,地球的夜空中只有29颗。
我猜那儿的天文摄影师会很高兴,但是宇宙学家就不一定了…… :p
从地球上看,月球和太阳在空中的大小(角直径)非常接近,正因如此我们才会有非常壮丽的日全食和日环食。这样的配置一直都被认为只是一个巧合。然而最近牛津大学的Steven Balbus写了篇论文说这可能不完全是巧合——地球上的潮汐是太阳和月球潮汐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而潮汐模式和日月的相对角直径有关系。角直径相同这样的配置所产生的潮汐模式可能更有利于生物演化!他的论点是这样的潮汐模式可能对于早期泥盆纪四足类的演化至关重要。
顺便说一下,这位Steven Balbus是2013年邵逸夫天文奖的得主,在天体物理中的磁转动不稳定性问题上做出了杰出贡献。不管你信不信他的结论,这样的论文真的是很有趣。:)
图片来自arXiv:1406.0323。
天文美图还可以这么用!天文学家Alex Parker使用哈勃太空望远镜拍摄的图像,拼出了梵高的名作《星夜》。连线杂志对此还有个专访。Alex的网站上还有一些他的其他作品,也很值得一看。
对于喜欢图像处理和数据可视化的同学可能会想,这样的图片要如何生成呢?我首先想到的是收集一系列哈勃图片并对每个图片算一个平均颜色值,然后把原画粗像素化,找到和每个格子里的平均颜色最接近的一幅哈勃图片替换进去。如果要更细致的话,可以把图片的方向也考虑进去,有些部位可能要把图片旋转一下效果会更好,可以对每个格子算一组梯度。还有没有什么更高端的方法呢?
今天看到有人转发了一条果壳网的问答,问题是关于“宇宙本身的颜色”。回答里提到了“宇宙拿铁”(Cosmic Latte)这个颜色,很好玩。
宇宙现在是如此地空旷,直接看的话,当然大部分地方都是接近黑色的啦。但是如果我们把所有的光加起来,平均颜色是什么呢。2002年真有人用二度视场巡天(2dF Survey)的20万多个星系的光谱算了一下,得到了一个平均颜色——#FFF8E7,这个颜色后来被命名为了宇宙拿铁色。原作者Karl Glazebrook和Ivan Baldry还写了个解释网页。话说在02年的时候,SDSS数据还不够大呢,不过现在SDSS已经有超过百万星系的数据了,应该拿SDSS数据也算一个看看!
Zooniverse博客上最近的这篇文章提到,平均每周人们花在Zooniverse上的各个公众科学研究项目上的累计时间是1年,这是个不错的成绩。然而,地球人每周花在玩“使命召唤”上的累计时间是10000年…
乐观地看,公众科学项目还有很大的潜力。如果能更有趣味性更具吸引力,一定能取得极大的成就!
对天文有所了解的朋友们应该都听说过恒星的赫罗图(Hertzsprung–Russell Diagram),它是研究恒星演化的重要工具。不过大家有没有见过天文学家的赫罗图?你希望成为哪一类天文学家?:P
图片来自strudel.org.uk。
今天看到微博上有人发在波士顿看到的行星科普。好奇就去搜索了一下,发现这是波士顿科学博物馆在城里设立的一个太阳系科普,行星间的距离是按真实比例设置的!太阳、水星和金星位于博物馆内,而冥王星远在约20公里外的一个火车站。TripAdvisor和EveryTrail上还有专门的游程,可以波士顿太阳系一日游。:D
图片来自TripAdvis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