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射于1994年11月1日的WIND卫星已经服役超过20年了。WIND是NASA太阳系物理观测体系的一部分,目前位于L1点,目标是探测到达地球磁层之前的太阳风的性质。详见NASA的报导。
(据说这货的燃料还够在L1点待60年…
分类归档:知识
MaNGA巡天技术细节
有喷流的旋涡星系
ARC 3.5米望远镜
SDSS光纤安插实验室
我们如何丈量宇宙
SDSS API
遥远宇宙的三维气体分布
Dark Sky模拟
N体(N-body)数值模拟是极重要的研究工具,对于研究宇宙大尺度结构、星系和星系团的形成和演化等都有着重要意义。Dark Sky模拟是一个面向公众开放数据的N体模拟项目,所有人都可以下载数值模拟结果并分析。可以去他们的网站看看最新的数据发布,以及玩玩可视化工具。
天文科研中的Python
在天文科研领域,python语言的使用正在突飞猛进。下图是近年天文学论文中所涉及的编程语言的趋势图,根据ADS中的论文致谢所提及的编程语言次数而制作。由此趋势,python很快就可以超过传统的IDL啦!(制作这个图的代码可以看这个ipython notebook)
COSMOS区域
COSMOS宇宙演化巡天是哈勃望远镜针对位于六分仪座的一片2平方度区域所进行的巡天。此后这一区域被大量的望远镜通过不同波段进行观测。这张图就是COSMOS区域的一部分,结合了由斯皮策望远镜所拍摄的红外图像以及由昴星团望远镜所拍摄的可见光图像。每一个暗淡的小点都是一个星系!
图片来自NASA。
Laniakea
最新研究表明,我们银河系所处的本超星系团比之前所认为的要大百倍!由夏威夷大学的Brent Tully所带领的团队使用最新的邻近星系位置和视向速度数据,采用创新的分析方法重新绘制了本超星系团的地图,他们把这整个结构命名为Laniakea。Laniakea来自于夏威夷语,意为“无尽的天堂”。
SDSS-RM
反响映射(Reverberation Mapping)是天体物理中的一项重要技术,可用于探测活动星系核和类星体的内部结构和动力学特性,测量其中心黑洞的质量。由卡耐基天文台的沈悦老师领衔的团队使用SDSS的BOSS光谱数据来对849个类星体进行RM分析,这个项目叫做SDSS-RM。相关技术论文可见arXiv:1408.5970。
图片来自SDSS-RM网站。
光学望远镜主镜尺寸比较
位于CCAPP的SDSS光纤插板
天文图片网站AstroPix
三黑洞系统
几乎每个星系的中央都有一个超大质量黑洞。当两个星系并合时,中心黑洞会形成双黑洞系统并最终合并。而最近,天文学家在一个编号为SDSS J150243.09+111557.3的星系中发现了一个三个黑洞的系统,其中两个黑洞紧密互相环绕,距离450光年,而第三个黑洞略远。具体可见最近发表在Nature上的论文。
图片来自Nature论文。
SMA十周年
日月角直径相等不是巧合?
从地球上看,月球和太阳在空中的大小(角直径)非常接近,正因如此我们才会有非常壮丽的日全食和日环食。这样的配置一直都被认为只是一个巧合。然而最近牛津大学的Steven Balbus写了篇论文说这可能不完全是巧合——地球上的潮汐是太阳和月球潮汐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而潮汐模式和日月的相对角直径有关系。角直径相同这样的配置所产生的潮汐模式可能更有利于生物演化!他的论点是这样的潮汐模式可能对于早期泥盆纪四足类的演化至关重要。
顺便说一下,这位Steven Balbus是2013年邵逸夫天文奖的得主,在天体物理中的磁转动不稳定性问题上做出了杰出贡献。不管你信不信他的结论,这样的论文真的是很有趣。:)
图片来自arXiv:1406.0323。
NASA的太阳系舰队
紫外波段的哈勃超深场
本周二在224届AAS大会上NASA发布了最新版的哈勃超深场(HUDF)照片,这次又叠加了新拍摄的紫外波段的数据!这个项目称为哈勃超深场紫外覆盖(Ultraviolet Coverage of the Hubble Ultra Deep Field,UVUDF)。
HUDF是哈勃望远镜所拍摄的位于天炉座的一小片天空区域。早先的HUDF包含了03年至09年间用ACS、NICMOS、WFC3所拍摄的可见光波段和近红外波段的照片。这次新增的紫外波段由WFC3于2012年期间拍摄,从而实现了HUDF从紫外到红外的全面覆盖,可以说是最“多彩”的深场照片。
紫外光来自于那些最大、温度最高、最年轻的恒星,它能展示出星系中的恒星形成区域。这非常有助于我们了解星系中的恒星形成过程,尤其是中低红移的星系。更多信息可见UVUDF网站和论文arXiv:1305.1357。
图片来自HubbleSite。